出生时,北风呼啸,赛场上,一路呼啸,他就是毛啸;

14岁入围百度之星总决赛,连续四年夺得NOI金牌,初三进入国家信息集训队,高三以第一名进入国家队,高一获得保送清华的资格,高三收到麻省理工通知书,他就是毛啸;

黑框眼镜、语速极快、逻辑严谨、思路清晰、为编程而生、他就是毛啸。

斗智斗勇,为玩游戏从此爱上编程

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毛啸就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那时候的他喜欢玩单机游戏,作为计算机工程师的爸爸看到儿子迷恋游戏,就设置了一道程序,把游戏都给锁了。不过,脑袋灵光的毛啸自己琢磨了几次就把爸爸的程序给破解了。父子俩暗中较劲一年,正是因为在与父母的“斗智斗勇”中毛啸体验到了编程的乐趣。有了这段有趣的经历,他的潜力被爸爸发现,于是带他参加了一个信息学兴趣班,从此一路开挂。

“信息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你的思路是可以天马行空的,不管过程怎么样,只要最后的数据是对的,你就赢了。”毛啸说,信息学培养的不仅是思维能力,还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堪回首,不想只顾学习成真空人

虽然人生看上去就是“一路开挂”,但毛啸也曾迷茫困顿过,并且现在回忆起来仍然觉得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上小学时毛啸有段时间上课不太认真,常常干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有时还会和同学起冲突。爸妈因此经常被老师“请到”学校谈话。父母感到孩子“人际关系”出现“危机”,特意带着礼物到学校向小朋友赔礼道歉,在老师的帮助下还为毛啸举办了班会,让同学多了解他。

初一、初二爱上编程后,毛啸每天疯狂的看书、编程,开始两耳不闻窗外事,同龄人喜欢什么歌什么电影喜欢玩什么,他一概不知,也没有什么真心朋友。“有一天,我突然问自己,这样的生活有啥意义?”毛啸说,上初三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和同学、和社会脱节了,慢慢的开始融入同龄人的生活,平时也和同学聊聊天、打打羽毛球、开开玩笑,不仅性情变得阳光起来,还交到了几个好朋友。

“我觉得人是应该学会享受生活、感受美好的。很多人都很崇拜数学家陈景润,但是我却不认同他的生活方式,他是那种走在路上会因为思考问题撞上电线杆的人。”毛啸说,他只有坐在电脑前,才会思考专业问题,其他时间该干嘛就干嘛。“人不能只有学习能力,还应有生活能力、社交能力,有自己的朋友圈。”毛啸说,如今,他正在积极学习烹饪,提高生活技能。

找到兴趣,靠优越感成就感自我驱动

在五年级之前,父母尽量让毛啸接触各种知识和兴趣班,比如围棋、钢琴等,想帮孩子找到兴趣特长,再来加以引导和培养,让孩子找到信心。

发现孩子的编程兴趣后,毛啸的父母开始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他充分的自主权。“小学的时候,父母送我学了钢琴、画画、围棋等培训班,家里还花重金买了一架钢琴,但是我都没啥兴趣,父母也不再强迫我去学。”毛啸说,他觉得自己的父母是特别开明的父母,现在家里那架钢琴已经蒙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了。

“我觉得只要你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并且根据计划一步一步完成,学习就没有那么难。”一次老师要同学们记三千个单词,很多同学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记,结果不但记不住,还产生了厌烦情绪。毛啸则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分步骤记完四本单词书,一共是2万多个。“我并非为了考试而去做这个事情,当我把其他同学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会有一种优越感和成就感,学习也更有动力。”毛啸说,如果被逼着去做一件事情,是不会成功的。

兴趣像一把万能钥匙,打开了毛啸的人生成功大门。

2017年7月28日至8月4日第29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 2017)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经过几日的激烈比赛,毛啸最终用银牌与OI告别,并且放弃了清华大学,而选择了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素以顶尖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而著名,拥有林肯实验室(MIT Lincoln Lab)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位列2016-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工程学世界第一、计算机科学第二,被称为工程科技界的学术领袖。截止至2016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教职工及研究人员中,共产生了85位诺贝尔奖得主 、6位菲尔兹奖得主以及21位图灵奖得主。2017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世界大学声誉排名,麻省理工学院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哈佛大学。

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G·伏赛斯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之后,成为第三位对人的一生都有重大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有关信息科学的知识和应用能力必须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成为跨世纪人才迈向信息社会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