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奥数、12 岁时通过网络接触到了编程,两周内速成程序语言,2011 年代表中国队出战 IOI 获得亚军。高中就开始参与人工智能创业,在清华姚班做到科研和工作两不误,学术上顶会不断,创业上连连创出新成绩。他就是我们本期的信奥传奇主人翁——范浩强

从奥数转奥信 首次考砸不敢问成绩

范浩强从三年级开始学奥数、看各种关于奥数的书籍、参加比赛,那时的他已经开始知道数学是一个可以“搞的东西”。然而他却认为“一旦什么东西和比赛相连,脑力活动瞬间就会退化成为体力活动”。

范浩强的父母很快发现,各种竞赛冲刺、重复的熟练度练习让范浩强感觉很难受。在他妈妈卜阿姨看来“如果孩子只是在重复老师的话,记题目的解法,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任何锻炼的话,就违背了学奥数的初衷。”

通过网络,小学六年级毕业后的暑假,范浩强接触到了程序设计。当时还只有 12 岁的他发现家里有一个“很高端”的计算机,这台“不仅能计算,还可以写程序”的计算机成为了他计算机人生的第一个“导师”。

生活中的范浩强

当时的他觉得大脑被瞬间扩展了。他惊奇地发现别人算数需要自己去算,而自己知道怎么通过写程序去算。“编程简直是一个超能力”,范浩强回忆说,“后来我发现一个更猛的台式计算机,算同样的题比小的计算器至少快三个数量级。”

就这样,范浩强和计算机结下一段不解之缘。出于强烈的兴趣和好奇,他开始看各种各样的技术书籍,那时的他还并不知道计算机和数学一样也是有竞赛的。

当时他因为写的一个小程序被计算机老师“忽悠”去参加比赛,然而第一次参加 NOIP 的他“被虐的很惨”,范浩强笑着回忆道:“当时我很自觉地没去问老师成绩。”

当时还有很多人和范浩强一起参赛,但“他们最终没有坚持下来”。“我非常努力的向他们展示某些算法、题目、定理是多么有意思,但是他们竟然无法理解我说的。”范浩强说:“可能是我自己的兴趣太浓厚了。在我来看,信息学更强调动手的能力,比奥数更有趣味与挑战性。”

不服输的他开始疯狂的看书、写代码,范浩强说:“我自己好奇心强,不管有没有用的东西我都想试一试。”一年的时间让他领悟到计算机竞赛“水很浅”,成绩也开始爆发。这个时候他发现之前自己好奇有了收获,“那些旁枝末节的东西很多都是后来题目的流行趋势”。

信息学快速提升 步步为营为国而战

之后,爱上信息学的范浩强在 NOIP 2008 普及组中获得一等奖,次年的 NOIP 2009 中他拿下了提高组的一等奖,并于 2010 年入选北京市队出战 NOI 2010。

中学时的范浩强

据范浩强介绍:“第一次去 NOI 的时候,虽然当时实力不错,但是依然感觉积累太少。”比赛结束后,获得当场第 8 名并入选国家集训队。还是初三学生的他在现场见到清华的老师,希望能赶快签约清华,但当时因为还没有上高中,他被清华拒绝。但是范浩强对此并不介意,“反正我能够很稳定地在 NOI 拿一等奖”。

NOI 2010 之后,范浩强突然感觉到做题和理论学习两个膨胀的圈好像有了交集,这时候他已经懂得通过平时做题而带来的“大量积累的效果”。这一年的秋季,范浩强再次获得提高组一等奖时,这一次,他的成绩已经排在了北京市的第二名。

2011 年的中国国家队选拔赛暨精英赛(CTSC 2011) 上,作为国家集训队成员的范浩强再次稳定发挥,以全场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国家队。

同年七月份,在泰国芭提雅举办的第 23 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 2011)上,作为高一就代表国家出战的小将,范浩强同样发挥出色,经过两试共十个小时的激烈较量,范浩强以距离满分差一分的微弱差距不敌俄罗斯天才少年获得亚军,为国夺得一块宝贵的金牌。

IOI 国家队里的范浩强(左三)

就如范浩强自己所说,这个时候的他的确已经非常强大,“能够很稳定地拿一等奖”。NOI 2011 的赛场上他获得全国季军、NOIP 2011 时他满分虐场、NOI 2012 时再夺全国亚军。

中学期间,在范浩强自己看来,因为“整天和计算机/形式语言相对”,他是一个“极端不擅长人类语言”的人。几年的程序设计历练让他形成了”先思考,再书写“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他在博客上写了 100 多篇关于信息学竞赛、题型解法的博客文章,现在也成了很多信息学竞赛选手讨论的一个小天地。

保送清华姚班 在清华跑出人生精彩

在其他同学还在准备高考的时候,范浩强除了平时基本的高中学习,已经开始利用他的思维能力开始做一些研究工作。

他在计算机领域展现出的才能让他在高三就获得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习邀请,后又追随清华大学的信息学总教练唐文斌开始创办以计算机视觉技术为主的人工智能公司“旷视科技(megvil)”,在进入大学前就开始了创业之旅。

获得诸多优异成绩的范浩强在高二时如愿获得了清华大学的保送资格,并且通过“二次招生”考试进入了清华姚班。作为中国事实上唯一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姚班”这个实验班以及它非常有挑战性的课程深深地吸引了会把微积分当成故事书来看的范浩强。

姚班的科研氛围很浓,刚刚进入清华的范浩强就已经早早地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在大一军训期间,他晚上也不忘加班加点进行研究,并投出了他的第一篇论文,最终发表在计算机视觉的国际顶级会议上 ICCV 2013 上面。

在大二时,范浩强作为颁奖嘉宾出席了计算机视觉另一顶级会议——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并为获得最佳论文奖得主的学者颁奖。这个会议历年的最佳论文奖获得者平均年龄超过 45 岁,这些站在舞台上的人,往往是已经在业界享有盛誉的名人,或是在高校中完成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教授,对于一个本科的学生来说,这已经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耀。

范浩强担任“CVPR会议”颁奖者

在清华第三教学楼的注册中心,如今已经不再需要人去完成注册的工作,同学们只需刷脸就可以轻松完成注册,而这些摆放在三教门口的“刷脸机器”就是范浩强本人亲自协助部署的。

在清华学习的范浩强一直保持了他爱钻研、爱质疑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机器学习那门课时,他对课上老师讲的算法有异议,坚持在期末运用自己的算法作答。最终,他以自己的方式作答并第一个提交,获得了近乎满分的成绩。

大学四年里,范浩强的成绩始终位列 2013 级姚班的第一名,在同学的眼中,他有天赋、肯努力、思维活、有个性,俨然“神”一般的存在。很多人眼中,范浩强未来应该会去做学术,但是在顾及大学课业的同时的他还一直在参与旷视科技的工作,毕业时,他也选择了继续参与创业,为人工智能业界做更多贡献

科研贡献业界 为人工智能添砖加瓦

出于对人工智能未来的信仰,范浩强越战越勇,越战越猛。大学期间,他深耕人脸识别领域的技术,为旷视科技在人脸识别技术的突进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为研究员进行演讲的范浩强

高中毕业前刚加入旷视科技参与创业时,公司不过十几个人,后来旷视科技才不断壮大。但凡有过创业经历的人,都会明白创业初期的艰难。

“我们公司一开始是技术上不成熟,后来是找不到应用,现在则是行业竞争和一些壁垒,每一年都特别危险。即便现在公司状态良好,但为了建立一个足够大的产业链,危机必定会随之越来越大。”范浩强记得,在旷视科技面临最严重危机的那段时间,他们核心团队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

在人大附中开学典礼上的范浩强

公司发展至今,已经有了正式员工几百余人。从当初的十几个人到现在的几百人,他们站着开会的规矩一直没变。为了避免空耗时间,他们开会追求速战速决,不说废话,不说模棱两可的话,每个人都是会议的主体,没有人会游离于会议之外。一般半个小时会议就能结束,然后大家可以继续工作。当然也有意见不合的时候,怎么办?“吵”!有理有据,为争辩出更好的方案而吵

结 语

在范浩强的博客上的第一篇文章名为《小强之歌》,发表于 2008 年 3 年,里面写道:“我追求完美,却不稀遗憾。我编程,我快乐。”这篇博客书写的是范浩强的初心,也激励着全国很多参加信息学竞赛的同学。

对于信息学学习,范浩强的一些做法或许值得大家借鉴:

  • 让自己心理状态异常强大,“比如那次考试第二天的题,有一个题我想到了一个相对比较麻烦的做法,写起来十分的消耗时间,一旦没调出来是没有时间再写其他方法的,赛后我很惊讶我竟然把代码调了出来。”
  • 要学会忙里偷闲,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每周二不论多忙也要组织公司的同事一起去打羽毛球,而且即使待在学校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也要抽空绕着学校走几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