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 国家民委 公安部 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相关规定,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其实,这是大家在不了解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对于政策的一个严重误读。接下来,我们从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来正确理解一下与竞赛相关的政策。
学科竞赛加分早已取消
在早年的高考制度下,高中获学科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及以上的考生可以获得成绩总分之上增加 10分、20 分后投档的政策优惠。
2014 年 12 月时,教育部发出文件——“2015 年 1 月 1 日起,将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项加分项目。”
你可能会奇怪,既然三年多前就已经有相关政策,那为什么今年会再度发文呢?其实,这是因为 2018 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就是 2015 年后入学的第一批学生。之前发文的政策在高考、高招环节是从这一届参加高考的学生开始实质生效的。
自主招生将自主权还给高校
在过去一刀切、直接加分投档的时代,一个通过生物竞赛成绩获得加分的学生在报考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时也会受益。对于高校来说,这个政策可能导致自己招到一些看似优秀、但又不一定很合适的学生。
竞赛加分取消的同时,自主招生政策逐步进入大众视野。在自主招生的政策下,高校可以用竞赛成绩作为初筛依据,给予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
在自主招生考试环节,高校会对学生的特长和报考专业的匹配度进行测评。在选择是否给出降分录取等政策时,都会明确降分录取政策对应的具体专业。
相比过去统一加分投档的方式,自主招生将高校择优的“责、权、利”统一在了高校一侧——高校对给予学生的降分录取政策负责、在自主招生测评环节掌握择优权、在后期教育过程享受生源优势。
自主招生对竞赛生更有利
相比于过去只针对省级竞赛一等奖及以上的学生统一加 10 分或 20 分的政策,现在的自主招生政策对竞赛生有两大关键利好:
- 多数学校将初筛时学科竞赛类的资格要求下降到了省级竞赛二等奖、三等奖;
- 自主招生中学校给出的录取降分幅度现在从 10 分到 60 分不等,对于部分复试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出了降到一批线或一批线下 20 分录取等政策。
从高中到大学的升学角度来看,以自主招生替代过往的加分政策,对于有学科竞赛类经历的学生是更为有利的。
信息学在未来最富竞争力
与过去的统一加分不同,自主招生的降分录取政策要求了专业对口性。因此,现在竞赛选手在投入精力进行竞赛学习之前,就要对自己的高校攻读方向乃至就业做出清晰的规划。
例如,对于一个未来想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生,在高中时获得生物学科竞赛奖项将对他获得目标专业的自主招生资格帮助极小。而一个未来想从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学等专业方向的学生,在高中时如果有信息学的奖项,将在自主招生环节获得巨大的优势。
随着近年来信息产业的告诉发展,云计算成为了像水、电一样的国家命脉基础设施;智能电器、智能手环等物联网设备深入大众生活;人工智能迅速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身份安全识别等环节产生改变。
教育部去年新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举全国高教之力大力发展信息学科与物理、化学、生物、语言学、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等传统学科交叉的新方向、新专业,培养在量子信息学、计算化学、生物信息学、计算语言学、城市计算、智慧交通等新兴领域的新人才。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高校在招生环节对信息学人才的争夺方面可谓是煞费苦心:
-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年初的国家信息学冬令营前后在长沙展开了“抢人大战”。
- 北京邮电大学在 2018 年自主招生的简章中,对优势学科的自主招生明确了必须为数学、物理、信息学三科竞赛省级二等奖以上的选手才有自主招生报名条件。
- 复旦大学则对信息学选手单独开辟规则,在 2018 年自主招生简章中,对 NOIP 提高组竞赛 360 分以上的选手开启绿灯。
- 清华、北大、中科大、北航、上交等几十所大学在 2018 自主招生简章中对工科类专业自主招生条件中均提到了对信息学竞赛获奖的要求。
可以说,信息学对于未来有志于进入高校学习工科专业的同学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面向自主招生资格获取和积累未来专业学习基础知识两方面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