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国内提到少儿编程教育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误解和偏见,看看下面这些观点,是不是很熟悉呢? ·小孩子电脑都不会用, ...

少儿编程教育在国内的那些误解与偏见,你必须看看!

近年来随着国内多个地区将编程纳入高考,一股“编程热”正在不断的传播开来,甚至许多没有参加过少儿编程的学生与家长也开始跃跃欲试,准备看看是不是要报个班。

根据可搜索的公开信息,目前此行业创业公司总数已超过200家。但市场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眼花缭乱”,各种类型、各个年龄段的培训质量良莠不齐。许多培训机构趁着编程的热潮,浑水摸鱼、偷换概念打着编程的幌子“捞金”。让家长也非常苦恼不知该如何抉择。我们今天就对少儿编程课程进行分析,来看看怎么样才算是优秀的编程课程

目前国内市场上常见的编程教育课程,可以粗略地分为机器人编程课程和少儿编程课程。虽然两者之间在学习方向、深度、使用场景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异,但他们都能够极大地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观察力和耐心、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推动孩子全方面的发展。

所有优秀的编程教育,归纳起来都有以下三个基因:

1  体验性

如何让原本略显枯燥的编程课程变得有吸引力?“体验性”是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体验性带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的乐趣。如何让编程更加“有趣”,是优秀少儿编程课程所一直追求的。Scratch就是目前一种体验性极佳的编程语言,现在甚至有很多学习Scratch的孩子会每天花上几小时调试游戏。一般是会这么玩的:Scratch会先让孩子们玩游戏,提高他们的兴趣。然后,如果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例如有boss他们闯不过去),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动代码,可以让怪物减少能力或者直接过关。他们也可以重新调试别人写的代码,加入自己的设计。Scratch让孩子对计算机编程像搭积木一样容易上手,让计算机编程不再高深莫测。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作品,如打地鼠、大鱼吃小鱼、走迷宫等都能在Scratch里实现:

Scratch版打地鼠

“这就像艺术一样在创作”,“孩子们不觉得自己是在写枯燥的代码,而是在创造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他们玩得非常开心”,JonWoodstock 博士这样说到,他是《Help Your Kids with Computer Coding 》的作者和两个小程序员(一个 10 岁男孩和一个 8 岁女孩)的父亲。

另外一个能够极大提升课程体验性的是课程的故事感。如何营造课程的故事感呢?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要连贯,其次,这个故事孩子要耳熟能详,比如制作“星球大战”的系列课程。这要求先构想出一个场景或故事出来,再用案例实现每节课的故事情节,同时还要兼顾课程的其他原则,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 探索性

现在有很多培训机构发现了一个“捞金”原则:买单的是家长,所以课程首先要让家长看到成果,至于孩子们学到了什么,尤其是那些隐性能力的提升,反而是次要的了。所以市面上太多的课,都是这样的:“让角色从A走到B,说一句“HELLO”,然后回去。请完成这一段动画。”这种课程其实完全限定了孩子的思维和操作空间,无法达到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孩子只是照着做,一点都没理解。但家长不知道呀,看见孩子做出了漂亮的作品,觉得好厉害好高兴。机器人编程是这种课程的重灾区,有些机器人课产品,提供了大量复杂组件和预先编好程序的模块,只是为了能够让孩子方便的搭建出某些特定功能的机器人。它至多只涉及到一点点逻辑和算法,相关的原理以及在生活中别的应用场景则完全不涉及。孩子们上完课,也只是会用这一种玩具搭这一种机器人而已。

其实真正优秀的编程课程,必须要极大地调动和鼓励孩子的探索性。我们用Scratch官网提供的教材来举例,第一单元的作业:给定10种积木块,请以任意方式使用它们,并把你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我们可以到官网欣赏下孩子们的作品,你会感叹孩子们无际的想象力,这就是优秀课程对孩子探索性的培养。

3 逻辑性

编程是逻辑思维的一种体现。不管是人文社科还是理工科,都可以用编程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有些人描述事情颠三倒四,语无伦次,无法将事情整理清晰更谈不上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欠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孩子在6岁左右开始逐渐形成逻辑思维,但是逻辑是很抽象的,当中的推理和因果关系可以很多元。少儿阶段没有实物协助是很难让小朋友理解逻辑的,更谈不上培养,而优秀的少儿编程正是通过可见的图像、工具、运行结果展现出可视的因果关系,让孩子尝试梳理抽象的逻辑思维,通过实践把抽象思维具象化地表现出来。而且,优秀的少儿编程通过图像等‘实物’能把难想象的数学逻辑展现出来,也加强小朋友的数学理解能力。这种逻辑性还体现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整体体系需要有逻辑性,每个体系中的每个阶段,每个阶段中的每一节课,都是环环相扣的。

举个例子,编程里有很多概念,事件、循环、条件判断、变量等等,在设计案例之前,需要先设定好这一系列课程的主线,案例设计时参照这条主线,否则会显得杂乱无章,这样,就能让孩子脱离舒适区,保持一种接受挑战的学习状态,让孩子每节课都突破它的已知范围,慢慢地往外拓展,每次都让孩子迈上一个小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