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教育信息化2.0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哪些变化?
信息化技术如何改变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如何变革现有教育模式?与此同时,伴随教育部今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施又将有什么不同。
国家战略性新兴业专家委秘书长杜平认为,大数据等技术将会带来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现代化、教学变化,以及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化。其中,如何在教育领域里面找对应用需求,创新服务生态,提高可靠性,稳定性运用是教育信息化重要内容。
提升软件应用是教育信息化2.0核心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到,提出要到2022年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其中,软件建设和信息化素养是2.0的重点,而这也正是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所欠缺的。
近日,在2018腾讯“云+未来”峰会上,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王本中表示,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20多年的投入大概为2千亿元,但是真正用于推动课堂变革、学校变革,特别是教学变革、信息化素养提升的资金比例不足1/10。“大部分都流于形式,即用标准化方式进行培训,用集体授课式的办法衡量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最早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第二阶段是整合,第三阶段是融合。”王本中表示,教育信息化2.0的核心就是课堂创新,应用能够到课堂,理想状态是教学与技术能在课堂上深度融合。他认为,全国中小学数量48万,在职的中小学教师1500万,每周的课堂大概5000万个,如果不能通过技术改变课堂,便无意义。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这样也解释2.0与1.0区别,“如果教育信息化1.0是引入外部变量,那么2.0就是要把外生变量转化成内生变量,具体为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
制度保障仍困扰校企合作
芥末堆了解到,近年高等教育毕业生从700多万增长到800多万,但教育部公布的整体就业率为75%。如何为在校学生提供更贴近未来职业发展的课程,增加专业建设水平,而这也正是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的原因之一。但高校间具体应如何进行新工科建设,校企合作应如何进行。
在解决办法方面,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骆斌表示,南京大学软件学院目前有三种校企合作模式:第一、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向学校输出讲师,并接受学生实习;第二、学校和企业通过联合建立实验室,对学生进行联合实训;第三、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政产学研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将教室、教师和产业进行链接互动。
在企业端,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余云峰表示,除了与学校进行教学层面的合作,向企业输出贴近产业的课程,五十五所目前还与高校合作建立线上线下多形态的学生就业平台,通过导入企业一线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产业。
芥末堆曾报道过,腾讯正在推出微信校园卡,试图通过微信校园卡打通原本分裂的高校校园教学生活等各场景,并以此收集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多项数据,通过技术链接校园,并推出相应的服务来帮助学校建设新工科。
但余云峰同时认为,尽管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频出,但企业端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仍面临制度保障的问题,“虽然校企合作是双主体育人,但是这种主体对企业的权限没有制度层面的保障,以及激励体制上都还不健全。”
余云峰表示,制度不健全带来的后果是,有些高校校企合作积极性不足,其更关注国家层面资源,企业资源对其吸引力不足。他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设立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模式。
此外,腾讯云还在会上发布以“新工科、智慧校园、在线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生态图,和针对企业的腾讯云在线教育互动课堂方案。据了解,目前腾讯云已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青岛大学等十几所高校达成专业、技术、课程等合作;腾讯智慧校园已落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覆盖近万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