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教育的应用中,往往是公立学校的校长对于教师的技术素养与智慧教育产品不匹配,在这个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智慧教育是对教学的重构,而作为需求端的学校,不只是要求教育科技公司做出产品改变,而应该提高教师的智慧教育素养”。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王凯表示。

1、智慧教育是对教学的重构

智慧教育是由两条脉络组成,教育技术化和技术教育化。教育的技术化是由学校主导的,从内到外的过程。据了解,目前一些公立学校的教师谈到智慧教育时有的是一头雾水,大部分教师的时间用在自己埋头备课等。

王凯认为,谈智慧教育,需要明白教育科技产品在学校里是怎样的应用场景,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目前教育科技产品在学校的应用有的是简单替代,比如说教师板书不好,那么就直接放PPT;教师讲课讲得不好,可以听微课;或者教师布置作业可以通过作业平台。这种简单替代教育流程没变,教学思路没有变。

现在的教育科技公司谈智慧教育不是简单的传统教学的部分替代,倾向于重构教学。这需要对学校的课程教学管理评价、教师培训进行结构性的调整,重新塑造这个学校的环境,突破教室,构建一个学习圈。目前这是智慧教育的探索方向,但充满了风险。

2、技术进入课堂改变最大的是教师

技术进入课堂改变最大的不是学生,学生对技术早已经耳熟能详、手到擒来,他们是“观屏一代”,他们从出生就能看到屏幕,他们对这些数字化没有陌生之感,智慧教育进入课堂教室里面,并没有将丰富的世界释放给孩子,技术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不适应,教师通过培训把这种不适应泯灭之后,这是教师观念的调整和变化。

教师观念的变化,涉及到整个价值观、人生观,包括职业观等观念的调整,这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现象和问题。“我曾跟很多校长聊过,就是十年之前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把技术为我所用,要通过技术改变师生关系的认识,我们以前是闻道在先而为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这么多年来就是一桶水和一瓶水,但是随着技术的变化,一桶水和一瓶水的关系在某些点发生倾斜,特别是整个互联网向孩子全方位开放的时候,知识并不是书本上那一点,而且有很多知识是溢出了教材,介入孩子的生活,这些是孩子们掌握而教师并不知道的。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知识观。”王凯表示。

3、跨学科平台更新教师知识结构

高中课标把学科核心素养植入,学科核心素养要一种情境,需要孩子去真正的参与,才能实现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的协同与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学科的核心素养,这里面就要去创造新的大情境和大问题,大情境和大问题需要孩子更多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往往不是单一的教材来源,而是多方位的,背后的这个学习圈,可以无时无刻不在嵌入一些知识。“这需要师范院校培养教师,成为跨学科的人才。”王凯建议。

另外,王凯认为,到3D动态的阅读,只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学习科学,包括脑科学的发展,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他建议,教育科技公司研发产品要体现于脑科学、神经科学在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