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研发热潮正在全球迅速蔓延,谷歌、阿里等世界领先的大公司都把人工智能作为战略目标,设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

人工智能如此火热,一些家长异常焦虑,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孩子需要什么能力来适应?父母又能为孩子做点什么?

自主学习能力

不再被“牵着鼻子走”,学习更凭主动性

周女士家有二宝,两个孩子在不同的学校上学,她明显感受到两所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同。

大宝学校的教育方式比较传统,做作业也都是老师布置相同的作业,学生做完作业还需要家长手动检查作业有没有写错,确认无误后再签字。

而小宝的作业更多的是在电脑上完成,有的作业系统还会限制完成时间,极大的提高了孩子做作业的速度。提交作业后系统会自动打分并生成错题分析,还有错题知识点的巩固分析。家长收到的成绩单上不仅仅只有分数,还有与其他考试的对比折线图,孩子是进步还是退步一目了然。

你看,人工智能能为孩子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可以提高孩子学习效率。但这并不代表孩子的学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有研究者发现,一旦人工智能普及,在学习上行动力不强的孩子,会更加被动。

那些在学习上具有主动性和自律性的孩子可以很好地根据人工智能反馈的计划一步一步执行,从而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对学习的兴趣、更长远的进步,形成良性循环。而缺乏学习自主性的孩子很可能对学习任务敷衍了事,恶性循环。

创新创造能力

这个时代什么最值钱,当然是“创新”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将成为机器的使用者,一些单纯的只需要记忆的东西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因为机器可以做的比人类优秀千倍、万倍。

阅读20万份医学论文,对于医疗AI来说是小菜一碟,但是对医生而言,可能穷其一生都不一定能读完。

在这个意义上,一个苦读5年的医学生确实不及一个医疗AI。

但人的可贵之处,在于永远有一种对未知领域的天生的好奇心。

一个小孩子看到一块布,不知道布底下是什么,一定要打开看看;看到一扇门,成年人告诉他不许去,他一定要去看看。

人工智能时代,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一系列机器无法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比如,创新。

人类去探索,发现的成果交由AI去学习。

数据分析能力

从数据里面看出“门道”,各个行业都需要

陈女生家女儿文文,平时学习特别刻苦,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过后才睡,周末时间也几乎全部用来学习。但考试成绩却只能排在班级20名左右。

原来,文文从来不分析自己哪些知识点会、哪些知识点不会,大把的时间全部用来复习已经学会了的知识点,对于比较薄弱的知识点没有去分析总结、巩固加深。

陈女士认识到女儿错误的学习方式后,就对文文进行了纠正。现在,文文有了更多的游玩时间,而学习成绩也稳定在班级前五。

马云曾说过,“阿里最值钱的是数据。”阿里巴巴也确实用大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赚了更多的钱。

你在淘宝上浏览了一双平底单鞋,那么随后无论你是在哪个终端打开网页,只要该网站有淘宝联盟的广告,那么你在其他网站上也能看到该类商品的广告。

这是因为你每次用账号登陆淘宝浏览商品时,阿里巴巴的数据库会将你浏览过的商品信息保留下来,从而知道你的需求和消费习惯。当你在其他终端也登陆过淘宝账号时,那么淘宝可以根据你往日的浏览信息推介相关商品进行广告优化,直击你的消费痛点。

数据驱动的时代,无论你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帮助你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更好的提升工作效率。

综合理解能力

理解那些毫无逻辑、毫无关联的东西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在他的《情感机器》里说,人类和人工智能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人能把某一领域分门别类的知识放到自己的常识系统里,可以随时随地调用它们,并放到其他领域中,发生知识的迁移和重新组合。

比如不同语境中的“北京”,在关于特朗普的文章里,“北京”可能是政治经济学含义;而在一篇和希腊有关的文章里,“北京”可能是一个历史学含义。这种跨学科的常识系统,目前人工智能还理解不了。

当我们学习一个新东西时,先是在脑子的浅层,之后被压到脑子的深层,变成我们的背景知识,这知识就会产生很多新的内涵。

有些碎片我们自己会赋予它意义,能把一些无关的东西讲述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些并不是逻辑上真正的关联,而是我们给它的意义上的关联。

我们经常会有那种时刻:

“我小的时候遇上一个人跟我说了一句话,中学时曾经看的一本书,大学时做的一个决定,所以我今天才可以坐在这里跟你面对面”。

这就好像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决定了我今天的存在,但实际上是你自己把这些完全无关的东西串在了一起,是这些曲折变化造就了今天的我。

可如果这些东西没有真正明确的逻辑联系,人工智能是不会做出这种判断的,它会明确告诉你说这些东西是毫无关联的。

但是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这种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是靠这种自我讲述、自我认知的意义在往前生活的。

情感处理能力

一种“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能力

俞敏洪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在10年内,老师70%的教学内容会被机器取代。涉及情感的教学内容则无法被取代。”

情感与交流,是人对于精神共鸣的向往,对于群体的一种归属感,人和人的交流不仅是语言文字上的交流。

人和人的表情、眼神、身体的交流到现在这个阶段可能会更加重要。

就现阶段而言,语音聊天软件已经比较普及,语言交流越来越方便,成本也越来越低。然而,就情感而言,我们还是更喜欢线下交流,喜欢把朋友约出来面对面聊天。

未来,人类同样不会丧失对情感的需求。

作为家长,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应该具有前瞻性眼光,看到未来时代,哪些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从现在起,就着手培养孩子这些能力,确保孩子对人工智能时代应对自如。

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专家系统……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科技名词,已经从专业实验室逐步走进了中小学校园;你曾经以为遥远的人工智能,其实已经伴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工智能并不可怕。